狗狗长了牙龈瘤怎么办?
牙龈瘤(gingival tumour)又称根尖周肉芽肿或牙周性牙龈瘤,是附着龈粘膜上皮局限性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可发生于牙周组织任何部位,但以颌骨牙槽突根部及近远中端的牙周膜区域最为多见,故又称为牙源性牙龈瘤(odontogenic gingival tumour )。临床表现与牙源性的牙周囊肿相似[1]。
病因 ①炎症刺激:牙龈乳头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此外牙龈炎灶内牙骨质吸收、牙根暴露,也可使刺激更趋明显而形成牙龈瘤。②异物刺激:根管内碎石、牙髓失活剂残渣及牙科材料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③外伤:如拔牙时器械损伤所致的血凝块脱落引起继发感染而引起牙龈增生。④牙周病:牙周袋较深的牙齿患牙周病时,菌斑结石堆积,造成刺激,引起牙龈乳头肥大,当牙龈乳头受到刺激后也可发生增殖性改变,并形成牙龈瘤。
发病机制 口腔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于牙周致病菌和创伤后的组织碎片,产生某些酶的降解作用破坏胶原蛋白而导致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在牙龈瘤的实质中有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的存在,说明牙龈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胶原的代谢有关[2],这些代谢产物可能通过旁分泌的方式对牙龈乳头周围的结缔组织产生刺激,从而导致其异常增生形成了牙周性牙龈瘤。
主要症状 牙龈瘤可单发或多发,好发于年轻妇女,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咬合痛,有时伴有自发性疼痛且常向患侧头颈部放射。牙龈瘤增长缓慢,初期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质软,活动度差,随着瘤体增大,可出现结节状增生。因体积不同,牙龈瘤可分为大牙龈瘤和小牙龈瘤两种类型。大牙龈瘤可完全充满整个牙槽窝,小牙龈瘤仅覆盖部分牙槽窝表面。牙龈瘤位于牙间区者可引起局部牙移位和松动,位于腭部者,可使硬腭变低甚至塌陷。
检查可见牙龈呈灰红色,质地坚硬,触诊光滑有移动感,一般无波动感,与正常牙龈无明显界限。切除后创面呈粉红色,易出血不止。由于瘤体内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不易形成血肿,但凝血功能不良的患者可出现术后出血倾向,应特别注意。
诊断 根据病史以及牙龈瘤的外形特点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确诊需要行病理学检查。鉴别诊断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非牙源性牙龈瘤:牙龈瘤为牙周病的并发症之一,所以应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相鉴别,后者常发生于青少年,多发生在下颌第三磨牙邻牙牙根之间,牙龈呈半球形突起,表面光滑湿润,易出血,有时可探及坚硬光滑的球形硬物,即为未钙化的牙胚,X线片示呈卵圆形透影区,为尚未萌出的恒牙,因此可通过此特征来区别两者。
②黏液腺囊肿:好发于下唇,其次为上唇,颊黏膜也可发生。本病主要由口腔内小的破损处引起唾液中的淀粉酶渗入破裂的组织内而引起。
③冠周炎: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牙龈肿胀明显,多伴有齿龈盲袋,疼痛明显,咀嚼疼痛,张口困难,检查时牙冠周围牙龈红肿,有脓液流出。X线片显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发育不完全,牙冠形态异常,呈圆锥形,阻生位置较低,常有龈瓣覆盖,牙冠被软组织包绕掩盖。
治疗原则 对于较小的牙龈瘤可行手术切除,较大的牙龈瘤可将部分瘤体连同牙槽骨一并切除后再缝合伤口,以防止复发,必要时还可配合应用药物促进愈合。具体方法如下:
①去除诱发因素:对于因残根、残冠而引起的牙龈瘤要及时拔除残根、残冠,清除患区的牙石、菌斑,保持口腔卫生,对于因根管治疗不彻底造成的龈瘤,需重新进行根管治疗。
②手术治疗:将牙龈瘤完整切开、剥离,然后切除,若肿瘤较大则可在切除部分瘤体外围牙龈及结缔组织之后将患牙拔除,以免牙龈瘤复发。
③药物治疗:对于患有全身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待病情稳定后可再施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