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狗的血线在哪里?
血线是英文“Bloodline”的直译,可以理解为遗传基因的表达通道。而血线颜色则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RBC)所含有的血红蛋白所含色素的量。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可以发现其细胞浆内含有呈红色或橙黄色的含铁类蛋白叫血红蛋白(Hemoglobin)。不同形态、结构的血红蛋白分子能够携带不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常见的类型有:β-珠蛋白基因(21个内含子)的突变导致合成异常血红蛋白M (Hb M,正常值为45%~68%);α-珠蛋白基因(9个内含子)突变可导致合成异常血红蛋白 A(HbA,正常值<3.5‰ )。
另外一些基因突变还可产生异常的脱氧血红蛋白衍生物(如Hb O、 Hb C、 Hb D等),这些物质可影响血红蛋白的稳定性,进而影响血液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能力。 这些基因的突变不仅可引起贫血,还会导致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的颜色改变,也就是所谓“血线颜色”的改变,而这一般在纯合状态下才会出现明显表现。 例如,当体内含有两种以上的异常血红蛋白时,由于各种血红蛋白相互竞争与氧结合的位置,从而出现“混合性贫血”。如果母亲有此遗传基因突变,新生儿通过母体可能获得该突变,出生后发生缺铁性贫血并出现发育迟缓。又例如,当存在α-珠蛋白基因突变时,除影响正常血红蛋白的合成外,还会降低肌红蛋白的水平,从而使机体无法从肌肉中获取足够的氧气,患者会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发生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而若为β-珠蛋白基因突变,除了会影响正常的血红蛋白合成,还会引起锌和铁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皮炎、毛发稀少、痤疮及免疫功能减退等等。 不过,虽然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与“血线颜色”相关的基因突变及其可能的表型,但却不能简单地认为“血线颜色”会表现出相应的遗传规律——因为在实际情况下,基因突变的表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因为:
① 同一个基因可能会编码出几种功能不全的异构酶;
② 同一异构酶可能有几种结构完全不同的亚基;
③ 不同分子量的异构蛋会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④ 同一分子量的异构蛋会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所以,即使同一物种具有相同的染色体组成,同源染色体的位置可能完全不同,而且同一位置上相邻的基因有时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Bt鼠,却有的毛黑如炭,而有得毛白似雪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