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身上长白斑是什么病?
这是由异尖线虫引起的异尖虫病,又叫海兽胃线虫病等。 异尖线虫(简称异尖虫)是海洋鱼类、海洋哺乳类以及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寄生虫。当异尖虫的幼虫附着在鱼类或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上时,它就可以开始发育增殖了。随着寄生虫体在消化道内的不断生长,就会侵染附近的肠壁细胞,并侵入淋巴液和血液内循环,此时寄生虫可在体内到处游走,当虫体到达甲状腺部位时,便可刺激该部位的甲状腺滤泡细胞进行增生,使甲状腺分泌大量的有机碘而进入血液引起中毒症状。 异尖线虫的成虫体形呈椭圆形,有口、肛门和腹尾等构造,全身覆盖着一层薄而透明的粘液,体表有许多微细的神经纤维。幼虫期只有8个细胞组成,身体分头部、胸部和腹部3部分。
一、病因和传播途径 异尖线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异尖目异尖科,其中又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分为海生型和陆生型两种。 海生型的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鱼的胃肠道里,也可以生长在海洋哺乳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陆生型的异尖线虫主要寄生于鸟类和哺乳类的胃肠道里。无论是海生型的还是陆生型的异尖线虫,它们的生长发育都必须有合适的宿主和环境才能进行。一旦外环境不符合其生存要求,则可导致其死亡。异尖线虫的传染和传播除了与宿主有关外,还与周围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1.食物污染 由于异尖线虫在海洋动物消化道内的主要食物为海生细菌,如果海产品在捕捞、养殖或运输过程中受到外来生物的入侵,或者所吃的食物中有异尖线虫的幼体幼虫,那么就会在异尖线虫的幼虫体内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体内的虫体数量急剧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食品卫生与检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2.机械损伤 因为异尖线虫的幼虫对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较差,所以即使是很轻微的机械损伤也会使其幼虫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病原体侵入体内致使疾病发生。渔船和渔具的清洁和消毒是十分必要的。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根据异尖线虫的生活史及其传播特点,其临床特征主要与寄生虫侵入的部位有关。当寄生虫侵入消化道时,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烦躁不安等症状;当寄生虫进入颅内时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委靡、体温升高等情况;当寄生虫在甲状腺部位发育成较大的囊肿时,患者即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窒息,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临床上对于异尖线虫感染的诊断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局部的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如果发现可疑的病例,还可取患者的相关标本做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目前对异尖线虫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
三、防治原则 预防异尖线虫感染的主要措施有:加强海水产品加工贮运过程中的管理,注意生产过程的消毒,防止外界微生物的入侵;对饲养的海鱼和海虾定期检测,以防止病原菌的感染;对兔、豚鼠等常用实验动物进行隔离饲养,同时做好实验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
对于已感染的个体可采用药物进行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异尖线虫感染的药物有不少,包括抗微主物药物、阿托品、利血平、左旋咪唑等,但这些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方法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切不可擅自使用。 对于严重的患者,特别是并发细菌感染和念珠菌感染者要及时进行处理。还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来清除胃肠道内的异尖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