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山川”二字作为地名,古今含义有不同。今天指高山和河流,而古代更多是指“群山”、“崇山峻岭”,如《楚辞·离骚》中的“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其中“搴阰”即“拔起”“登上”之意;《诗经·小雅·鹤鸣》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这个“皋”也是“水边高地”的意思;再如唐代王维的《辋川集·终南别业》中的“中路逢友人,清谈竟日暮。”——这里“终南”并非特指“秦岭的主峰终南山”,而是泛指“终南山一带的山脉”。
当然,这些词后面都有“之”字标记,表示这些是远处的山(古人眼中的山与今天的概念不同,往往是连成一片的山系),不过到了“岷山”、“青城山”这样的名字前,这个“之”字就省略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人墨客们往往很惜字如金,喜欢用叠字来给建筑物和山水起名,比如汉代乐府诗《江南曲》:“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山之永矣,不可陵思。”——这里的“之”字显然不是用来标志远处的小山的,否则不可能把“江水”和“山脉”并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