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焦虫症什么症状?
“寄生虫”这个词听起来挺可怕的,但其实大多数的寄生虫在人体生活中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少数会在人体内进行大量繁殖,引起比较明显的症状。 蛔目异尖科里的蛔属和异尖属的寄生虫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寄生虫,在动物体内以幼虫形态存在时,可以随着肠道的蠕动而向下迁移,最后进入大肠内发育成成虫。 大肠内的环境更适合其生长繁殖,所以也可以看到成虫。如果虫子少了,我们可能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如果大量繁殖,就可引起较为严重的症状,此时检查大便就可以发现里面的虫体。 这俩哥们儿长得有点像,不过区别还是能看出来的,异尖属的“嘴巴”(嘴器)要比蛔属的大很多。
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这哥两又可以分为消化道异尖虫和肠道异尖虫,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名称下的虫子有什么区别、怎么引起的以及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首先是消化道异尖虫,又称为鸡蛔目异尖虫,属于寄生虫中的“老司机”了,因为它已经进化出了可以钻的“牙齿”(喙)! 因为有了这副利器,它能在消化道里凿穿黏膜,往里面钻。当它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褶里时,会因为怕光、怕胆汁而蜷缩起来,并逐渐形成虫体与消化管道之间的凹陷,即虫体所处的“家”。
由于虫体的移动主要依靠肌肉收缩来实现,每次收缩都能使虫体向前移动一点。当它在消化道里四处游走时,往往沿着消化道管壁往下走,而且走的路线是弯曲的,这就使得它更容易钻到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襞里去。 当它进入胆道或者消化道壁的皱襞后,因为怕光和苦味,会蜷曲成“C”形,并且很快吸附在皱襞上,此时如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可以在虫体周围见到许多流动的小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这些小细胞的聚集可能是由于异尖虫刺激胆道或者胃肠道引起局部反应导致的。 当然,作为寄生虫,如果没有了寄主,最终也会“饿死”。但即使虫体被消化液溶解,它的消化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帮助虫体分解食物,从而获取营养物质。
其次是肠道异尖虫,又称为胃线异尖虫,因为没有牙,所以只能消化液体食品,相对于消化道异尖虫来说,它更喜欢肉类等固体食物,但无论何种来源,都必须先经过胃部,所以也称作胃线异尖虫。
和消化道异尖虫一样,它能钻入胃肠壁的皱褶里,并且同样靠肌肉收缩而在里面打洞,但是不会深入肠壁的内部。由于只能在表面活动,所以容易被消化液的腐蚀性成分杀死,或者被胃酸杀死。 但是,如果虫体进入了胆道或者是胃肠道壁的皱襞里,由于其本身的防御能力会大大减弱,这时如果同时伴有细菌感染,就有可能发生急性炎症反应,此时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持续,有可能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这时虽然症状会慢慢缓解,但却难以彻底消除虫体。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身体抵抗力降低的时候,就可能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