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为什么会有细小?
要介绍一下细小的由来
1975年,美国兽医卫生调查所(CVHI)在调查一只死亡的小狗时,发现原虫病可侵袭犬科动物,引起肠炎和腹泻,将其命名为“细小病毒性肠炎”。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的病原体——细小病毒。这种病原体属于细小病毒科,有DNA 和 RNA 两种类型。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小病毒主要有犬细小病毒(CPV)、猪瘟病毒(HSV)、鼠肠炎病毒(REV)等。但常见并容易感染的只有CPV。
那么,为什么以前没有细小病毒的记录呢?
其实,早在 20 世纪 60年代,就有研究者报道过未成熟 CPV 的存在。但直到 80年代,才有关于该病较为详细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所以可以推测,至少在 1980 年之前,该病可能就已经存在于我国饲养的宠物犬中。由于当时生物检疫制度尚未建立,又逢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境外病菌入侵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在还没有抗生素的时候,很多细菌性疾病是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治疗的。此时,寄生虫和病毒性疾病的危害便凸显出来,其中就包括细小病毒感染。
因为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一旦接触到带有病毒的消化道分泌物,就很容易感染。而幼犬的肠道又相对比较脆弱,所以在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源或者食物后就容易中毒。 当犬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时,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最后造成死亡。